当前位置 : 首页 > 成功案例 > 光伏预制舱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

光伏预制舱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

2025-06-11 13:36:24
光伏预制舱在渔业领域的应用是 “渔光互补” 模式的重要技术升级,通过将光伏电站核心设备集成于预制舱内,实现 “水上发电、水下养殖” 的立体开发,既提升土地 / 水面利用效率,又为渔业生产提供绿色电力和智能化管理支持。以下是其具体应用场景、优势及技术要点:

一、应用场景与模式

1. 渔光互补电站的核心枢纽

  • 场景描述:在鱼塘、湖泊等水域上方搭建光伏阵列,光伏预制舱部署于岸边或水上平台(如浮体结构),作为电能转换、存储及监控的中心。

  • 功能实现

    • 汇集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,通过舱内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,经变压器升压后并入电网或供渔场自用。

    • 集成储能系统(如锂电池)时,可在夜间或阴天为渔场供电,保障增氧机、投饵机等设备连续运行。

2. 智能化渔业管理平台

  • 结合物联网(IoT)

    • 舱内监控系统连接水质传感器(监测溶解氧、pH 值、水温等)、摄像头(监测鱼类活动)、投料机等设备,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至云端。

    • 基于数据分析自动控制增氧、投饵等设备,实现 “精准养殖”,降低人工成本和能耗。

3. 离岸型渔业场景

  • 适用场景:深远海养殖网箱、海上渔场等离网环境。

  • 解决方案

    • 光伏预制舱集成小型逆变器、储能电池及微电网控制系统,构建独立供电系统。

    • 为网箱监控设备(如水下摄像机、水质监测仪)、通信基站(如 5G 中继设备)供电,支持远程管理。

二、核心优势

1. 渔光协同,效益倍增

  • 水面资源高效利用:光伏阵列覆盖水面,减少藻类光合作用,抑制水草过度生长,改善水质;同时降低水面蒸发量,保持水位稳定,为鱼类提供更适宜的生长环境。

  • 发电养殖双收益:光伏发电创造额外收益,渔业产量不受影响,综合收益较传统养殖提升 30%-50%。

2. 抗腐蚀与环境适配

  • 防盐雾设计:舱体采用不锈钢材质或防腐涂层(如环氧树脂),电气设备选用耐湿热、抗盐雾的元器件,适应沿海或高湿度水域环境。

  • 灵活部署方式

    • 岸上固定式:适用于近岸渔场,便于维护和电网接入。

    • 水上浮体式:采用浮箱结构固定预制舱,随水位波动自适应,避免洪水或潮汐冲击。

3. 智能化养殖赋能

  • 精准环境调控:通过舱内 SCADA 系统设定阈值,自动触发增氧机、换水设备,预防鱼类缺氧死亡(如夏季高温期溶解氧不足问题)。

  • 降低养殖风险:实时监测水质异常(如氨氮浓度超标)并预警,结合历史数据预测病害风险,辅助养殖户及时干预。

4. 低碳节能与可持续性

  • 绿色电力供应:光伏电力直接用于渔场设备,减少化石能源消耗,降低碳排放(如每 1MW 光伏电站年节约标煤约 300 吨)。

  • 生态友好型模式:减少传统渔业对水域周边土地的占用,避免化学药剂滥用,符合生态养殖趋势。

三、关键技术要点

1. 舱体结构设计

  • 防护等级:采用 IP65 级防水防尘设计,应对暴雨、台风等端天气;沿海地区需额外强化抗风能力(可抵御 12 级台风)。

  • 轻量化与稳定性:水上部署时,舱体采用铝合金或复合材料减轻重量,搭配浮体平衡系统防止侧翻。

2. 电气系统优化

  • 防漏电保护:光伏阵列与水面距离较近,需加强电缆绝缘防护,安装漏电监测装置,保障养殖人员安全。

  • 多能互补配置:在光照不足地区,可结合风力发电机、柴油发电机组成微电网,供电连续性。

3. 渔业数据融合

  • 系统接口兼容性:预制舱监控平台需兼容主流渔业物联网设备协议(如 Modbus、MQTT),实现数据无缝对接。

  • 边缘计算能力:在舱内部署边缘服务器,本地处理实时数据(如水质预警),减少对云端的依赖,提升响应速度。

4. 运维便捷性设计

  • 免维护组件:选用长寿命逆变器(设计寿命 20 年以上)、自清洁光伏组件,减少水上作业频率。

  • 远程运维支持:通过 4G/5G 网络远程升级设备固件、调整运行参数,关键故障可自动派单至运维人员。

四、典型案例

案例:某沿海渔光互补项目

  • 项目规模:水面光伏装机容量 50MW,配套 2 座水上光伏预制舱(浮体式部署)。

  • 应用亮点

    • 舱体采用 316L 不锈钢材质,内置 10 台 500kW 逆变器及储能系统,年发电量约 6000 万度,满足周边渔村及养殖场用电需求。

    • 集成水质监测网络,实时调控 200 个鱼塘的增氧设备,养殖密度提升 20%,鱼类存活率从 75% 提高至 90%。

    • 光伏板遮挡减少水面蒸发量约 15%,降低夏季水温 3-5℃,适合石斑鱼等冷水鱼种养殖,经济效益提升。

五、挑战与应对策略

1. 初期投资较高

  • 应对:通过政府光伏补贴、渔业碳汇收益等政策支持降低成本;长期来看,发电收益可分摊养殖设施投入。

2. 水上作业安全风险

  • 应对:舱体配备自动灭火系统、救生装置,运维人员需持证上岗,定期开展水上应急演练。

3. 设备长期可靠性

  • 应对:选择经过严苛环境测试的品牌设备(如通过 CQC 认证的逆变器),建立定期巡检制度,利用无人机巡查舱体外观及光伏阵列状态。

六、发展趋势

  • 光伏 + 智慧渔业深度融合:预制舱将集成 AI 图像识别技术,通过摄像头分析鱼类生长状况(如体型、活跃度),自动调整投饵策略。

  • 漂浮式光伏预制舱创新:开发可升降式舱体结构,适应不同水位变化;结合波浪能发电技术,进一步提升离网场景供电稳定性。

  • 循环经济模式拓展:光伏电力驱动海水淡化设备,为盐碱地养殖提供淡水;舱体余热可用于冬季育苗池保温,构建零碳渔业生态。


光伏预制舱在渔业中的应用,不仅是能源与农业的跨界融合,更是 “双碳” 目标下绿色发展的典型实践,未来有望在全球水产养殖领域掀起智能化、低碳化变革。


本文网址:case_13772.html

相关新闻

COPYRIGHT © 2025 安徽正变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备案号:皖ICP备2021018905号-2 主营区域: 安徽 浙江 广东 云南 西安 北京 天津 , 欢迎来电咨询!
  • 首页
  • 联系电话
  •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