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: 首页 > 成功案例 > 光伏预制舱在煤炭开采上的应用

光伏预制舱在煤炭开采上的应用

2025-06-11 13:38:30
光伏预制舱在煤炭开采领域的应用,是传统高耗能矿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突破。通过将光伏发电系统与矿山用电需求深度融合,光伏预制舱可实现 “矿区绿电供应 + 能源智能化管理 + 安全生产赋能” 的多重价值,尤其适用于露天矿场、井工煤矿及矿区附属设施的电力升级。以下是具体应用场景、技术优势及实施要点:

一、核心应用场景

1. 矿区地面生产系统绿电供应

  • 适用场景:露天煤矿的开采设备(如挖掘机、自卸卡车)、煤炭洗选厂、皮带传输系统、储煤场照明等。

  • 解决方案

    • 在矿区闲置土地或排土场部署光伏阵列,光伏预制舱作为集中式电能转换中心,集成逆变器、变压器、配电箱等设备,将光伏直流电转换为 380V/10kV 交流电,直接接入矿区电网。

    • 搭配储能系统(如磷酸铁锂电池),在夜间或阴天时释放电能,保障 24 小时连续供电。例如,1MW 光伏预制舱搭配 2MWh 储能系统,可满足约 500kW 负荷的矿山设备连续运行 4 小时。

2. 井工煤矿辅助系统节能改造

  • 场景需求:井下通风机、排水泵、提升机等设备能耗占煤矿总能耗的 60% 以上,传统依赖电网供电,碳排放高。

  • 创新应用

    • 地面光伏电力通过预制舱升压后并入矿区电网,优先供井下辅助设备使用。例如,通风机采用 “光伏 + 变频控制” 模式,可根据光照强度动态调整运行功率,节能率达 20%-30%。

    • 预制舱集成智能监控系统,与井下安全监控系统(如瓦斯监测、人员定位)联动,在电网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储能供电,保障应急通信和安全设备运行。

3. 偏远矿区离网型供电

  • 适用场景:无稳定电网覆盖的小型煤矿、勘探站点、临时开采作业面。

  • 独立微电网方案

    • 光伏预制舱 + 储能 + 柴油发电机组成多能互补系统,光伏优先供电,储能调节波动,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。

    • 典型配置:500kW 光伏阵列 + 1MWh 储能 + 100kW 柴油发电机,可满足矿区生活办公(照明、空调)、小型开采设备(如钻机)的用电需求,年节约柴油约 50 吨。

4. 矿区生态修复与光伏协同

  • 场景结合:矿区复垦土地、排矸场生态治理区域部署光伏阵列,实现 “光伏治荒 + 生态修复 + 能源生产” 三重效益。

  • 实施模式

    • 在复垦土地上铺设柔性光伏组件,预制舱部署于边缘地带,电力就近接入矿区或并入电网。

    • 光伏板遮挡减少地表蒸发,促进植被生长,同时为复垦区灌溉系统(如滴灌泵)提供绿色电力。

二、关键技术优势

1. 高可靠防爆与环境适应

  • 防爆设计:舱内电气设备(如逆变器、断路器)均采用矿用防爆型,符合《煤矿安全规程》要求,可安装于煤矿非防爆区域(如地面变电所)或经过改造后用于井下(需通过 MA 认证)。

  • 端环境防护

    • 舱体采用 Q345B 钢板 + 双层保温结构,耐受 - 40℃至 70℃温差,适应北方严寒和南方高温高湿矿区。

    • 防护等级 IP67,防尘防水,应对矿区粉尘(煤尘浓度可达 10mg/m³ 以上)及暴雨天气。

2. 能源管理与安全生产融合

  • 智能负荷调控:预制舱 SCADA 系统接入矿山用电监控平台,实时监测各设备功率曲线,对非关键负荷(如宿舍空调)实施 “光储优先、电网补充” 策略,降低峰时购电成本。

  • 应急安全保障

    • 储能系统可在电网故障时 0.1 秒内切换为备用电源,保障井下排水泵运行,避免淹井风险。

    • 集成视频监控与火灾报警系统,对舱内设备(如逆变器散热风扇、电池组)实时监测,预防电气火灾。

3. 低碳效益与政策适配

  • 碳减排量化:以年发电量 1000 万度的光伏预制舱为例,可替代标煤约 3200 吨,减少 CO₂排放 8500 吨,帮助煤矿企业完成能耗双控指标,参与碳交易获取额外收益。

  • 政策支持:符合《煤炭工业 “十四五” 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》中 “推动可再生能源在矿区应用” 的要求,可申请绿色矿山建设补贴或光伏项目专项补助。

4. 降本增效与灵活部署

  • 投资回报:矿区光伏项目通常采用 “自发自用、余电上网” 模式,内部电价(约 0.5 元 / 度)低于工业电价(0.8-1.2 元 / 度),投资回收期约 5-8 年。

  • 快速安装:预制舱工厂预制化生产,现场仅需 3-5 天完成吊装接线,较传统变电站建设周期缩短 60%,减少对矿区正常生产的影响。

三、实施技术要点

1. 电气系统设计

  • 电压等级匹配:根据矿区用电需求,选择 10kV 升压型预制舱(适配大型设备)或 0.4kV 低压型(适配小型负荷),电缆采用矿用阻燃电缆,接地系统满足煤矿安全标准(接地电阻≤4Ω)。

  • 防孤岛保护:并入矿区电网时,需配置防孤岛装置,避免电网停电时光伏系统独立运行引发安全事故。

2. 储能配置策略

  • 容量计算:按矿区负荷的 30%-50% 配置储能,例如日平均负荷 1000kW 的矿区,建议配置 500-1000kWh 储能,保障 2-4 小时应急供电。

  • 充放电管理:采用 “光伏优先充电 + 峰谷电价策略”,在电网谷段(如夜间)充电,峰段(白天)放电,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。

3. 智能化集成方案

  • 数据接口:预制舱通过 OPC UA 协议与矿山物联网平台对接,上传实时发电量、储能状态、设备温度等数据,支持远程启停和参数调整。

  • AI 预测算法:结合天气预报和 mining schedule,预测次日光伏出力和用电负荷,自动优化储能充放电计划,提升绿电利用率至 85% 以上。

4. 运维保障体系

  • 无人值守设计:配置红外热像仪、SF6 气体检测仪等智能传感器,实现设备状态自诊断,故障时自动报警并推送至运维人员手机 APP。

  • 定期检测:每季度进行一次舱体密封性检查、电缆绝缘测试,每年对光伏组件进行清洗(矿区粉尘易降低发电量 10%-15%),采用机器人自动清洗技术可减少人工干预。

四、典型案例:某露天煤矿光伏改造项目

  • 项目概况:西北某露天煤矿,年用电量约 5000 万度,碳排放强度 2.8 吨 / 万元产值。

  • 实施方案

    • 部署 5MW 光伏阵列(占地面积约 80 亩),配套 2 座 10kV 光伏预制舱(内置 10 台 500kW 逆变器 + 1 台 10/0.4kV 变压器),储能配置 2.5MWh。

    • 光伏电力优先供应矿区破碎筛分车间(负荷 2000kW)及运输皮带系统,余电并入当地电网。

  • 实施效果

    • 年发电量约 6000 万度,其中 4000 万度自用,节约电费约 1200 万元 / 年,投资回收期 6.5 年。

    • 年减排 CO₂约 5 万吨,获得绿色矿山认证及当地政府补贴 300 万元。

    • 储能系统在 2023 年冬季寒潮期间,成功保障矿区供暖系统连续运行,避免因电网故障导致的停产损失约 200 万元。

五、挑战与应对策略

1. 土地与光伏布局矛盾

  • 应对:利用矿区排土场、沉陷区等低效土地,采用 “光伏 + 生态修复” 模式,通过土地平整和植被浅根系培育,解决光伏组件安装与复垦植被的矛盾。

2. 煤矿安全标准严格

  • 应对:选择通过煤炭工业太原安全认证中心(MT/T)认证的设备,预制舱部署位置与爆破区域保持安全距离(通常≥300 米),电缆穿越道路时采用钢管套管防护。

3. 高粉尘环境运维压力

  • 应对:光伏组件采用自清洁涂层(如二氧化钛镀膜),搭配无人机定期巡检,检测组件积灰程度,智能调度地面清洗车作业,避免人工登高风险。

六、发展趋势

  • “光伏 + 矿山物联网” 深度融合:未来预制舱将集成边缘计算服务器,本地化处理矿山电力数据,结合 AI 算法优化能源流,例如根据开采进度动态调整各作业面供电优先级。

  • 氢储能创新应用:在富氢矿区(如伴生天然气煤矿),利用光伏电力电解水制氢,氢气用于矿区车辆燃料(如氢燃料电池卡车),构建 “光伏 - 制氢 - 用氢” 零碳产业链。

  • 井下分布式光伏探索:研发矿用防爆型光伏薄膜组件,安装于井下巷道照明系统,直接利用 LED 灯光能发电,为应急通讯设备供电,提升本质安全水平。


光伏预制舱在煤炭开采中的应用,不仅是能源替代的技术创新,更是矿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。随着 “双碳” 目标推进和智能化矿山建设,该模式将在降低矿区能耗成本、提升安全韧性、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助力煤炭行业实现 “低碳开采、高效利用、生态友好” 的可持续发展。


本文网址:case_13773.html

相关新闻

COPYRIGHT © 2025 安徽正变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备案号:皖ICP备2021018905号-2 主营区域: 安徽 浙江 广东 云南 西安 北京 天津 , 欢迎来电咨询!
  • 首页
  • 联系电话
  • 返回顶部